「往事」抗美援朝中的一曲英雄赞歌——《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2025-08-14 22:56:16
《觉醒年代》陈独秀第四子:陈鹤年和他的子女们
编辑排版|子菲说
文章字数|2970字
阅读时长|10分钟
陈独秀的四儿子陈鹤年,与三个哥哥陈延年、陈乔年、陈松年同父异母的弟弟,是陈独秀第二任夫人高君曼所生。
1913年,陈鹤年刚出生不久,他父亲陈独秀因为“二次活动”失败被捕入狱。
高君曼,乳名高小众,
陈鹤年12岁时,父母感情破裂,他和姐姐陈子美跟随母亲高君曼离开上海,移居南京。
陈鹤年的记忆中,常常见不到父亲,他与大哥、二哥年龄差十多岁,待他懂事了些的时候,哥哥们都早已在外奔波了。
1927年,大哥陈延年就义;次年,二哥陈乔年就义,虽极少相处,但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陈鹤年内心也万分难过,也暗暗下定决心,决定为哥哥们未完成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跟随母亲移居到南京,生活窘迫,但这与跟着父亲东躲西藏,东奔西跑的日子来说,已经很好了,起码日子是安稳的。
母亲高君曼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虽然当时经济窘迫,但她还是让陈鹤年姐弟去上学,姐弟俩半工半读,姐姐陈子美学妇产科,他学电讯。
1931年,对陈鹤年来说是最痛苦的一年,相依为命的母亲得了咯血病无钱医治,不久就离世了。这一年陈鹤年才18岁,他在亲友的帮助下,与姐姐一起把母亲安葬在南京城西的清凉山上。
母亲去世后,陈鹤年和姐姐陈子美并没有共同生活,而是选择各走各的路,姐姐结婚嫁人,陈鹤年则继续求学。
陈鹤年21岁考进扬州中学高中班,后又转到北平志成中学读书,因为经济困难,他一直是半工半读,在志成中学读完高三。
北平志成中学就是现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前身。
陈鹤年在扬州读书期间,得知父亲被关押在南京监狱,就时常去探望。
并将父亲在狱中写的《自撰辩诉状》拿去秘密印刷,然后在社会上散发。后来,他也走上了父亲一样的道路。
这是陈独秀第五次被捕入狱,长达7个多月的审判和反审判斗争,在1933年4月26日,以“共同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剥夺公民权7年,后又改判8年有期,移送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
1937年,因日军大肆侵犯京沪,陈独秀等人提前释放了。
在北平志成中学读书时,陈鹤年参与指挥“一二九”运动时,认识了北平志成女校的许桂馨,俩人志趣相投,不久就结婚了,夫妇俩一起投身到爱国运动中。
陈鹤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法商学院,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又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走上了父兄走过的道路,是北平著名的三大学生领袖之一。
不得不感叹,陈独秀满门都是领袖人物,不论到哪里都能有一批追随者。
12.9活动现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等重要城市全部沦陷。这一年,陈鹤年的大女儿陈祯祥诞生,新的生命新的希望,但也给他们夫妻俩从事抗日活动带来许多不便。
陈鹤年继续留在北平做交通员,并为游击队培养了一批发报人员。许桂馨则负责群众工作,和百姓一起做军用物资。
第二年秋天,陈鹤年身份暴露,只得立即转移。一家人辗转逃往天津、上海、桂林、桂平、等地,想等时机再回延安。
后来,陈鹤年一家人在广西待不下去了,延安又拒绝了他们回华北的要求,一家人去了香港。
在港期间,陈鹤年先后在香港《立报》《时代评论》《星岛日报》等报刊社工作,并改名陈哲民。
抗战最艰苦的期间,香港待不下去了,他带着一家人回到大陆。
抗战胜利后,因为与陈独秀的特殊关系,陈鹤年一家人被蒋介石赶去了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陈鹤年看到时机合适,就让妻子带着三个女儿和小儿子回了北京,自己留在了香港。
他们回到北京,满怀激情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时,却因历史问题遭到不公正待遇,她和几个孩子吃了很多苦头。
陈鹤年、许桂馨极其子女
大女儿陈祯祥12岁时回大陆,因年龄小不能参军,待中学毕业后,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每年都参加在“五一”、“十一”的庆祝活动,积极向组织靠拢。由于表现积极,不仅入团了,还担任学生会的宣传部长。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陈祯祥因为祖父和父亲的关系,她就成了天生的右派分子,接着,陈祯祥被开除团籍,劳动察看。
她所任教的中学,对她关押、抄家、残酷批斗。她的丈夫刘邵也因此被杀害,定罪为“畏罪自杀,死有余辜”,还对陈祯祥继续对她拷打、审问、逼供……
母亲许桂馨得知后十分痛心,决心和远在香港的陈鹤年离婚,划清界限。
经北京中级法院和香港代办处联系, 1958年双方协议离婚,陈鹤年每月付抚养费六十元。
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离了婚,孩子们仍然走不出上一代的阴影。
1966年,历史特殊时代的开始,《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大批判文章――《彻底批判中国最大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陈独秀》。
陈鹤年在北京的家人自然难逃。
许桂馨被批斗、逼供信……后来又被强迫下放劳动。
小儿子陈祯祺,因为他是陈独秀的孙子,又因父亲陈鹤年在香港,所以一直被打压,剥夺了一切活动权利。
但他并不气馁,写书信申请,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1968年8月,他被分到内蒙古武川县东红胜公社大井村插队。他吃苦耐劳,事事干在前,又少言寡语,谨小慎微,但却被视为专政对象,连贫下中农的会议都不能参加。
1974年,北京派人到内蒙古知青插队的县社招工、招考教师,尽管县社一致推荐陈祯祺,但又因他是陈独秀的“贤孙”而被排斥在外。
到1976年时,与他同去内蒙古武川县插队的300多名知青大部分陆续招工回北京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靠挣工分吃饭,选调无望后,他毅然选择与本村女青年武玉梅结婚,育有一子陈冬冬。
高考恢复后,陈祯祺三次参加高考,成绩都不错,还是因为他是陈独秀的孙子而被拒于高等学府大门之外。
武玉梅、陈祯褀、陈冬冬
二女儿陈祯荣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说了句“对陈独秀也要一分为二”的话之后,就被认为是帮右倾机会主义分子陈独秀翻案,于是被打成反动分子。
1964年,三女儿陈祯庆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安排到植物园劳动锻炼,改造思想。
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到商店买伟人纪念像章时,认为价格太高,说了句“六角钱一个,太贵了”,又被打成反动分子,四处游斗。
当时,她第一次怀孕临产,为此致使她至今双手痉挛,用不上力气,拿不住东西。
至此,妻子及四个子女决定,通知陈鹤年,每月的六十元抚养费也不要了,彻底与陈独秀划清思想界限。
陈鹤年得知妻女在北京的凄苦遭遇,也断了回北京的想法,一直留在香港直到逝世。
陈鹤年在香港《星岛日报》工作多年,攒了些钱,像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一样,把出版社的宗旨和对象定为面向青少年,先自办、出版月刊《学生文丛》,后改为《青少年》。
1978年,更名为《科学模型》,刊物赔钱,他还是坚持办。陈祯祺去香港后,他还在父亲编辑的《科学模型》月刊上发表了不少计算机方面的科普文章。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给陈独秀的子女孙辈等都陆续落实了政策,彻底恢复了自由身。
这一年,陈鹤年已经66岁了,依旧独自居住在香港,不久,其妻子许桂馨和三个子女都去香港和他团聚。
只有二女儿陈祯荣留在北京,并改名陈红,现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机能系副主任、生物学教授。她的先生王镇远,现在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2018年5月8日下午,陈红女士和先生王镇远(左二)及陈氏后人参观了北京大学校史馆。
1984年,陈祯琪及其弟妹们,见到了从未见过的三伯父陈松年(陈鹤年同父异母的哥哥,陈独秀第一任妻子所出),使失去几十年联系的陈独秀后裔,又结缘攀缘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陈松年被选为安庆市文史馆馆员。他的子女也都落实了政策,有了稳定的单位与收入。
2000年,陈鹤年在香港去世,终年87岁。
陈鹤年和哥哥们的命运不同,他的一生似乎没有那么波澜壮阔,更没有那么血雨腥风,但在抗战岁月的日子里,他依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带着哥哥们的遗愿为国家而效力。
陈家历史就是一部悲壮的历史,他们舍生取义,才有了后人的幸福生活,向陈家父子致敬!!!
2025-08-14 22:56:16
2025-08-14 06:42:04
2025-08-14 06:39:48
2025-08-14 06:37:32
2025-08-14 06:35:16
2025-08-14 06:33:01
2025-08-14 06:30:45
2025-08-14 06:28:29
2025-08-14 06:26:13
2025-08-14 06:23:57
2025-08-14 06:21:41
2025-08-13 09:40:13
2025-08-13 09:37:57
2025-08-13 09:35:42
2025-08-13 09:33:26
2025-08-13 09:31:10
2025-08-13 09:28:54
2025-08-13 09:26:39
2025-08-13 09:24:23
2025-08-13 09: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