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为中国第一侨乡,海南兴隆镇有温泉,有种植园,美丽富饶宜居
2025-08-03 11:33:13
部队鼎盛时期有上百军马场,仅红山军马场四十年输送军马15000匹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马蹄声曾是战场上最响亮的节奏。
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到现代军队的后勤保障,马这种动物在历史中扮演过不可替代的角色。
然而,谁能想到,曾经被视为军队核心力量的战马,居然会因为机械化的到来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一段时间,部队里的军马数量多得惊人,仅一个军马场就能在几十年里输送上万匹军马。
然而,这一切在短短几十年间被彻底改写。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冷兵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战马一直是军队的“铁兄弟”。
早年间,北方的游牧民族靠它成就了“来去如风”的骑兵部队。
没有马,就没有他们的速度;没有速度,就没有他们的胜仗。
后来,随着中原王朝逐渐意识到战马的重要性,各地开始建立军马场。
到了解放军时期,军马的用途不再只是冲锋陷阵,更多的是承担后勤运输。
长征路上,马驮着物资走过险峻山路;抗日战争中,驮马和挽马搭起了一条条生命线。
新中国成立后,骑兵部队和军马场的规模达到巅峰。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马场甚至超过百个,其中像红山军马场这样的大型军马场,几十年间为部队输送了数万匹良种马。
然而,随着机械化的推进,这些军马场的命运急转直下。
那些曾经奔驰于战场的马,逐渐变成了历史的注脚。
机械化来了,战马没了饭碗
上世纪七十年代,部队的机械化进程开始加速。
坦克、卡车、火炮等装备逐渐取代了马匹的运输功能。
曾经需要一群群战马拉运的重机枪、迫击炮,如今一辆卡车轻松解决。
更别提摩托车和吉普车,它们的速度、载重量都远超马匹。
机械化让军队的效率大幅提升,但也让战马变得多余。
原本作为运输工具的军马,连带着那些军马场的存在,也成了“多余”。
骑兵解散,军马的最后一击
比机械化更致命的,是骑兵部队的解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骑兵部队逐步撤编,只剩下少数边疆部队还保留骑马巡逻的功能。
没有了骑兵,军马的意义也被削弱到最低点。
那些曾经以培养战马闻名的马场,开始失去存在的理由。
红山军马场在巅峰时期曾有数千匹战马,但到了后来,马匹数量锐减,场地也开始荒废。
地方接手,军马成了“地方特产”
随着军队对战马的需求下降,军马场逐渐被交给地方政府管理。
地方政府接手后,开始尝试用这些马场来发展地方经济。
有些地方将战马用于旅游观光,组织赛马活动;有些则将马匹改为供民用,解决农牧业需求。
然而,军马毕竟是军马,它们的体型、性格更适合战场,难以完全适应新角色。
许多马场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继续养马成本高,但停下来又不知道做什么。
边疆的最后守望者
虽然大多数军马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边疆地区的部队仍然离不开它们。
在那些高原、草原和森林地带,机械化装备受地形限制,马匹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巡逻工具。
边疆战士骑着马,沿着蜿蜒的边境线巡逻,成为军马最后的身影。
红山军马场的老兵回忆,那些年,他们不仅是养马人,更是军队的一部分。
这些马从出生到训练、再到服役,承载了他们的青春和记忆。
军马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历史变迁的故事。
它见证了冷兵器时代的辉煌,也承受了机械化进程的冲击。
有人说,历史就是这样,总在进步中带着些许遗憾。
曾经的红山军马场,如今已不再属于军队,但那些奔腾的身影,依然留在老兵的记忆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2025-08-03 11:33:13
2025-08-03 11:30:58
2025-08-03 11:28:42
2025-08-02 19:00:16
2025-08-02 18:58:00
2025-08-02 18:55:45
2025-08-02 18:53:31
2025-08-02 18:51:15
2025-08-02 18:48:59
2025-08-02 18:46:43
2025-08-02 18:44:28
2025-08-02 18:42:12
2025-08-02 18:39:56
2025-08-02 02:31:55
2025-08-02 02:27:23
2025-08-02 02:25:07
2025-08-02 02:22:52
2025-08-02 02:20:36
2025-08-02 0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