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诗人”余秀华:19岁嫁流浪汉,成名后15万休夫表白李健6年
2025-07-15 17:09:53
辽宁名胜记:千年白岩城
因用辽阳当地白色石灰岩所筑,燕州城又称白岩城。
燕州城是东晋元兴二年占据辽东城(辽阳)的高句丽政权建筑的军事要塞,地处辽阳灯塔西大窑镇太子河边石城山上。西大窑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据辽阳地方志载,自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居住,属大燕国统辖领地。由于扼辽阳至辽东山地交通咽喉,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大窑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以石灰石为原料的建材产品和煤炭生产更是名遐辽东,久负盛誉。历史上因遍布缸窑,由此而得名。与城门口村隔河相望的辽阳县小屯镇冮官村沿岸,近年发现了金、辽时期大型窑址遗迹,深厚的文化土层,埋藏着辽金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一块块闪着釉彩的瓷片、陶片,就像汉先民甲骨上的刻痕,钟鼎上的铭铸,闪耀着先民的心灵之光。
燕州城在辽阳不是偶然的机缘巧合,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朝阳红山文化上启七千余年,打脸东北文化荒蛮贫瘠论者,可历史更钟爱辽阳。自东周战国时期燕将秦开筑城距今二千三百多年,成为关外第一城,东北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华夏民族以外,濊貊、肃慎、东胡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源出濊貊的扶余国长期与中原华夏族政权并存。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战国时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是时本溪市区、本溪县为燕国辽东郡襄平境内。由此可见,战国时,扶余国势力未及辽阳。晋末天下大乱,五胡乱华,高句丽趁机侵占辽东,在辽阳东部据险修筑了军事要塞燕州城。这在《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也有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国(国都在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王子朱蒙因内哄,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鸭绿江边五女山城)建立高句丽(中国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高麗”简称“高丽”) 。高句丽也称高氏高丽,与韩国历史上的王氏高丽不同,王氏高丽是由后来的新罗人王建开创的,韩国人的祖先。
城门口村地处山间河谷,周遭重峦叠嶂,清澈的太子河水从村前流过,河上新建的燕州桥雄伟壮观,横跨在宽阔的河道上。站在桥上遥望石城山,如同一只面朝东南,躯干高起,竖耳听潮的海龟。因此,石城山又名龟山。以为看着山走一定能到山下,结果过桥后汽车一头扎进百亩花海,却是死路一条。我们调头开上一头新修的公路,却好景不长,因为前面正在施工,只好停在距城门口村二里外的太子河边。我们步行穿过河堤下的一段林荫小径,爬上堤埂,石城山已近在眼前。山根如刀削斧剁,愈向东南愈陡峻,离地由数丈而为数十丈。山上林木葱茏,似一块遗落在太子河边的翡翠。有山无路,虽咫尺而天涯。正在发愁,却见一老翁牵牛路过,急上前探问。在老人热心指点下,我们循着村中一条柏油路向北走了二里许,再折向东,走上一条碎石山道,道旁植被繁茂,乱石狼籍。辨一下方位,已是石城山西北。此地坡缓,有坡道直抵山城。城门毁损,一段城垣坍塌,历尽一千五百余年风雨的石头似鳞鳞白骨堆在石城根下,形成一个供游人进出的缺口。
燕州城依山而建,蜿蜒迂回,作不规则方形,绵延二千多米,如同一条巨龙在山上盘旋。山下仰视,马面雄险,墙垣高瓴,森严壮观。城内山势较平缓,有坡道可登城守御。城南为陡崖峭壁,几十层楼高,非猿猱难以攀缘。崖下太子河水依壁而过,冷气袭人。站在陡崖上眺望峰峦环抱中的河谷,自东南直贯而来的太子河,在此转了一个优美的马蹄形大弯,潇洒地流向西南。河湾开阔,山光水色,村舍田畴,尽收眼底。山脚下的太子河有若岷江,一条水泥坝拦蓄河水,里侧建有鱼嘴,分太子河水入灌渠。清澈甘甜的太子河水滔滔不绝流向开挖在太子河平原上的干支,如同一根根粗大的血管灌溉着辽阳大地上的万顷良田,滋养着走南闯北的辽阳人。西、北、东三面筑有石城,城墙有二三层楼高,用石条填心,外用大石块砌筑,石面光滑平整,呈灰白质地,上附黑色苔藓,更显历史沧桑。 指挥台建在石城山巅,高有二丈。指挥台四周残存内城遗迹。站在指挥台上,全城内外的景致尽收眼底。石城每隔四十米修有突出的方形“马面”。站在烈烈风中,城头石缝间秋草如水,倒伏在城头簌簌作响,顿觉光阴飞逝,稍刻难留。一朵朵淡黄、粉红的野花,夹杂在幽草间,似漂在碧绿河面上的点点花瓣,又似新妆丽人,为谁守候,为谁牵绊?走在古老狭窄的城头,一个人品味孤独的滋味,一千多年的时光如同秋风在身旁飘舞轻扬。
东晋在中国历史上是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时代,涌现出风流倜傥的竹林七贤,名满天下的王谢门阀士族,却是中华民族最孱弱的阶段。高句丽占据辽东的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在辽东山门河口择易守难攻险要之地修建了数十座山城,构筑起一道抵拒中原王朝的防御体系。“铤而走险”彰显着高句丽先民的智慧,也暴露出高句丽据辽东为屏障雄霸一方的野心,可惜,这个崛起于公元前一世纪的民族遇到了它的千年克星——来自中原的大唐。雄才大略的唐帝国,如同一家暴力搬家公司,不仅摧毁了高句丽的美梦,而且连床带屋也一并拆掉。文献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军攻克辽东城。六月,乘势攻打白岩城(今燕州城)。因城高地险,粮草充足,久攻不下。激战中,右卫大将军中箭,唐太宗亲自为其“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泣,誓死拼杀,攻势愈猛。大将军薛礼更是身先士卒,勇猛善战,势不可挡。迫于形势,白岩城主孙代音派人请降。唐太宗就势攻下白岩城,改其名为岩州。
我忽地想起来,小时候听过的《麻雀火烧白岩城》的故事。高句丽大将盖苏文凭借固若金汤的白岩城抵挡唐军。唐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暂且休兵。唐王李世民大帐内愁眉紧锁,苦无破敌良策。麾下白袍将军薛礼每天到阵前哨探。他发现,由于城里屯积大批粮草,四转圈的麻雀成群结队,早晨飞出城外,晚上飞回城内。他抚掌大笑,心生一计。他一面命令士兵张网捕雀,一面命令赶制硫磺焰硝。城上高句丽士兵不知唐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在私下交头接耳胡乱猜疑。忽一日晚,西风大起。薛礼命兵士将绑了硫磺焰硝的麻雀尽数放归城内。三更鼓响,唐军向城内浪射火箭,城内顿时一片火海。唐军趁势攻击,夺下白岩城。今到此一游,方知都是无稽之谈。
原路出城。来时见门外山坡上立一块碑,碑文模糊,不闻其详。下山多暇,凑近仔细观看,依晰辨识字体。内容并没有什么出奇,是一篇燕州城的简介。落款上的年月日却令我大为感动。五十年代,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人民温饱难以为系,辽宁省人民政府在抓国民经济的大事时并没有忘记文物保护这样的“小事”。燕州城历文革保存至今尚且完好,非为天佑,而为人力。
石城山下太子河边,秋水依人,秋山倒映,山水如画。信步栈桥,放眼水波潋滟,沙鸥翔集。渔舟横于野渡,竹排轻若苇叶,游艇似穿梭往返。码头上幸遇多年未见好友高学琛君,同艇携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宛若少年。舟子竹篱轻点,小艇飘然离岸,虽无桨声“矣乃”,却有马达轰鸣。秋日泛舟母亲河上,荐风扶袂,真真好生惬意!河水宽宽窄窄,曲曲弯弯,远山,近岸,草庐,人家……就像一幅宋人的山水画卷。河面上鸭群嬉戏,中有野鸭混杂。河岸上秋草如毯,牛羊散布其间,似花团锦簇。乘舟东行五百余米,水流山根,船行于断崖之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立石如刀,卧石如虎。峰回路转,一片高崖,石大如斗,突出崖壁,似五百罗汉阵列。我管此地——万佛崖。水路之中,崖壁上多窟窿,突兀巨石有酷肖大象的、雄狮的、棕熊的、老龟的、孔雀的……在绿意披拂中,太子河的山光水色也凭添了漓江山水的诗情画意。
山谷间,蓝色的太子河像一根飘逸的裙带,也像一根招摇的水草。在太子河的大弯转处,右侧山体上有九个连通的溶岩洞。工人们正用抽水机挖掘洞体。船家熄了火,把船稳稳地停在洞边。船家说:“九连洞”景区虽然还没有正式对游人开放,见你们是文人,让你们先饱饱眼福。洞里扯着电线,非常深,洞底一半是水,一半是泥,只有个别几段能通行。能通行的洞穴已经置放了佛翕,因为少有游人,香火清淡。重新上船,面对如此江山,学琛玩起了脱口秀,即兴背诵苏子的《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归程无话,小艇轻快,眨眼到石城山前。从河面上望去,石城山就像一只成精的田螺,挡住了河水的去路,让桀骜不驯的河水俯首称臣,落荒而去,也把我的思绪带向渺远……
2025-07-15 17:09:53
2025-07-15 17:07:37
2025-07-15 17:05:22
2025-07-15 17:03:06
2025-07-15 17:00:49
2025-07-14 16:36:43
2025-07-14 16:34:27
2025-07-14 16:32:11
2025-07-14 16:29:55
2025-07-14 16:27:40
2025-07-14 16:25:24
2025-07-14 16:23:08
2025-07-14 16:20:52
2025-07-14 16:18:36
2025-07-14 16:16:21
2025-07-11 23:03:18
2025-07-11 23:01:01
2025-07-11 22:58:45
2025-07-11 22:56:28
2025-07-11 22: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