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瑜是怎么火起来的?哪些贵人扶助了她?
2025-07-11 23:01:01
巅峰时期的苏军有多强?一周就能推平北约,西方寄望我们出手相助
上世纪70-80年代是苏军的巅峰时期,他们不但在东欧和中欧聚集了大量机械化部队,还在远东地区陈列了极为庞大的兵力。刚开始,中外都认为苏军在远东地区部署了超过一百万以上的军队,理由是苏军各集团军和军师一级的番号按照正常推断的话,的确可以达到这样的数字。另外,那时的形势极为严峻,本着料敌从宽的思路,我们也认为当时苏军在边境线上聚集了一百多万人。但后来才知道,苏军在这之中很多都是“架子师”,其实际员额只有五六十万人,较欧洲方向三四百万人的驻军相比,显然轻微了许多。
师是苏军最小的战术单位,苏军一个典型的摩托化步兵师(摩步师)辖3个摩步团,1个坦克团,1个炮兵团,1个防空团,1个地地导弹营和1个直升机大队。炮兵团有1个152毫米榴弹炮营(18门),3个122毫米榴弹炮营(54门)和48门火箭炮。地地导弹营是苏军师在进攻和防守时的杀手锏,该营装备了4枚装有核弹头的远程导弹。而其它国家步兵师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将战术核武编入正规师内。除此之外,苏军摩步师坦克团内也有54门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272辆坦克。直升机大队的18架直升机除了可以实施地面火力支援任务外,还可以运载特种部队机降到敌方后方实施破坏行动。
与这个时期的苏军相比,北约集团只是在少量装备的技术层面上享有优势,在总体作战方面,处于极大劣势。当时,西方国家为了顶住苏军在欧洲方向施加的军事压力,还一度寄望我们能够出手相助。西方国家认为,我军单兵作战技能和总体指挥水平上要领先于各国,即便是苏军,也比不上我军。但是我军技术装备差,数量少,在苏军庞大的压力下只能做到分摊而不是独当一面。为此,当时各方与我们开启了“蜜月期”,积极向我们提供先进技术和装备。但即便如此,以当时我军的实力,根本拦不住苏军1周内推平北约的步伐,即便是我们在远东搞大动作,结果也依旧于事无补。
当苏军和北约集团已经开始使用先进坦克和反坦克导弹去实施反坦克作战时,我军师一级部队的主力反坦克武器还是二战末期技术水准的85毫米加农榴弹炮。当苏军和北约集团围绕前线制空和战略轰炸组建相应编制时,我们的当家主力仍旧是歼6。在技术装备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我们2个合成集团军共计7万人,竟然挡不住2个苏军加强摩步团,理由就是这两个加强摩步团能够得到苏军更高编制加强而来的核生化武器的支持,这是我们极度欠缺的。如果正面实打实对抗的话,我们和北约都很难顶住苏军的步伐。
不过,苏军也有自己的缺陷,而且是致命的。由于工业化程度较西方国家不高,苏军的战争资源非常有限,只能支撑苏军1周左右时间的高强度消耗。很多史料学者在研讨当年苏军的作战水平时,都会以一周为期限进行推演,道理很简单,苏联的极限就是支撑这400多万正规现役部队和300多万预备役进行为期一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西方国家寄望于我们的目的,也是想分摊他们的压力,分化苏军的战争资源,消耗苏军的实力。当苏军资源耗尽失去进攻能力时,就是强弩之末,北约集团这时候就可以发挥他们的工业优势去反推。
2025-07-11 23:01:01
2025-07-11 22:58:45
2025-07-11 22:56:28
2025-07-11 22:54:12
2025-07-11 22:51:56
2025-07-11 22:49:39
2025-07-11 22:47:22
2025-07-11 22:45:06
2025-07-11 22:42:50
2025-07-10 01:15:31
2025-07-10 01:13:16
2025-07-10 01:11:00
2025-07-10 01:08:45
2025-07-10 01:06:29
2025-07-10 01:04:14
2025-07-10 01:01:58
2025-07-10 00:59:43
2025-07-10 00:57:27
2025-07-10 00:55:11
2025-07-08 01: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