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三位女神教授,美貌与智慧并存,有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25-04-08 15:16:22
身边“非遗”之延津大平调:老祖宗的财富
大平调剧照
核心提示:2006年,延津县大平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唱戏、听戏、围着戏台追逐打闹,这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小时候美好的记忆。但还有一些人,在为把这些传统文化流传下去,而不断努力着,杜逢颜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剧团的团长,他希望能把这份老祖宗给的财富保护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大平调。
大平调剧照
起死回生的剧团
2006年,国家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保护,延津县大平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个基本上已经“趴”地上剧团,起死回生。
这给这些“非遗”文化输了一些血,但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剧团。
49岁的杜逢颜是延津县大平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团装,出生于一个戏剧家庭,父母都是大平调演员,四、五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剧团来回跑,从小耳濡目染。
11岁时,小学毕业的杜逢颜考入延津县戏剧学校,开始正式练功、学习大平调。16岁,他回剧团,开始正式演出。
然而,一回身,当时和他一起进剧团的13个小伙伴,只剩下1个。“干这个又累又不赚钱又没保障,如果家里一出事用钱,就干不成了。”杜逢颜说,也同伴跳槽到一些私人小剧团,待遇好点。
冬季过年前后,是大平调的旺季,几乎天天有演出;而夏天淡季,基本上没啥演出了。有演出,发工资,没演出,工资就没有了,这让很多演员感觉没保障。
延津大平调在排演传统经典剧目《包青天》
流失的继承人
不仅是演员流失的问题,继承人也在流失。
在延津县大平调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共有近40名随团演员,其中年纪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已30多岁。两个20来岁的姑娘,还正在学习。
“发愁去哪弄学生,工资低,没人愿意学这个,就这两个姑娘,也是好不容易找到的。”杜逢颜皱着眉说,学习好的,都上大学去了,学习一般的,都打工去了。
现在每次出去演出,杜逢颜都先将招学员的广告牌放到舞台上,让大家报名,但总是问的多,学的没有。“早上五点起来练功、吊嗓子,挺辛苦的,练个一、两年,不出啥效果,还赚不了钱。”杜逢颜说,很多父母觉得,出去打工,一个月还挣几千块钱。
“我小时候,一报名都是100多人,热闹的很。”回忆起当时的盛况,杜逢颜说,现在一个都找不过来。
延津县大平调被列国家级“非遗”项目,给杜逢颜带来新的希望:“国家已经意识到注重保护了,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下乡’演出,让更多的人知道、珍惜文化遗产。”
2025-04-08 15:16:22
2025-04-08 15:14:06
2025-04-08 00:14:17
2025-04-08 00:12:02
2025-04-08 00:09:46
2025-04-08 00:07:30
2025-04-08 00:05:14
2025-04-08 00:02:59
2025-04-08 00:00:43
2025-04-07 23:58:27
2025-04-07 23:56:11
2025-04-07 23:53:55
2025-04-07 23:50:51
2025-04-07 23:48:36
2025-04-03 19:06:42
2025-04-03 19:04:27
2025-04-03 19:02:11
2025-04-03 18:59:55
2025-04-03 18:57:39
2025-04-03 18: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