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关日|海关罚没物品去哪儿了?哪些物品不能通关?
2025-09-12 20:21:47
清朝“仁政”的成效有几何?
清政府在取得全国的统治权后,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惩前朝之弊,施行了一些所谓的“仁政”政策。其初衷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减轻民众负担的作用。
在民生方面,清代施行过三个重要的政策,其中一个是康熙朝的“永不加赋”,这个政策是大乱平复之后的正常之举,指以明万历年间的税赋为标准执行税收。它免除了明末加派的“辽饷”、“剿饷”、“练饷”,大大减轻了民间的负担,起到了促进社会恢复的作用。
但在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后,诸如前朝那样的弊端又开始显现出来,贫富分化之下,土地兼并的问题开始严重起来,明王朝的困境隐隐可见。权贵富可敌国,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国家有事,国库却没有钱。这种情况下,雍正朝的“仁政”出台了。雍正和康熙的区别在于,康熙的政策是恢复国家的元气,而雍正则是力图革除弊端。
严格来讲,雍正的“仁政”是不为时人认可的。他推行的两个政策:“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于底层有益,但实实在在的是伤害到了上层人士的利益,特别是那个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更是引起了士绅们激烈的反抗。对于此种的“仁政”,在他们看来实属暴政,雍正皇帝的恶名远扬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我们来看一下雍正的两个政策,第一个“摊丁入亩”,就是把人丁税放到田税里一起征收,按照田地的数量为依据征收,避免了人多地少赋税重,人少地多赋税少的局面,有效促进人口增加,也有效避免土地兼并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减轻地少的平民的负担。第二个“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要求官绅、士人要和平民百姓一样交税服差役。
第一个政策,是基于长期以来各朝各代施行税收政策的不当之处所作的调整。以丁口计税,而不考虑实际个人的资产,这只会造成贫富分化的加剧,最终使得国家的税收受到影响,因此雍正皇帝首先拿这个开刀。他的效果怎么样呢?虽然大官僚可以动用权力隐瞒田产,可以用特权少交税,但无论如何,这项政策大大减轻了平民的负担。
说句实在话,这项政策执行得不是很彻底,平民少交的目的达到了,但达官贵人依然通过各种手段逃避了税收,只是一些低级地主受的影响比较大而已,未能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曾经有官员向雍正建议严格核查土地,但政治经验老道的他拒绝了这个提议,只是再在四川等地试点了一下,在激起了强烈的反弹后作罢,但总的来说,这项政策还是执行了下去,只是不那么彻底罢了。
第二项政策可以说是非同小可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是对千年传统的挑战,是对知识分子特权的挑战。这项改革,在实行个人所得税的今天,或许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在知识分子拥有特权的封建社会,无异于晴天霹雳。自实行科举以来,国家为了表示对知识人才的尊重,给了知识分子极大的特权,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是基本制度。
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直接就把读书人的地位直接打压到底层,他们和普通百姓也就没有了区别,要和普通百姓和乡绅一起交税银,所以这对于很多想利用科举考试摆脱穷人身份的读书人是很不满的。长期以来居于社会上层的读书人对此事是极为不满的,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了反对此项政策的急先锋。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这项政策事实上一直抵触极大。再者在文字狱上,实际上康熙和乾隆远胜于雍正,但雍正的名声最差,原因大概也在于此。
到了雍正死后,继任的乾隆皇帝顺势而为,废止了一体当差纳粮的政策,但对于摊丁入亩的政策还是保留了下来。其实这两种政策对于统治阶层的利益都有着相当的冲击,之所以这样的结果,无非就是冲击大的失败,冲击小的保留而已。不过要说这个摊丁入亩的影响还是不小,至少它大大减轻了底层平民的压力,这也是清朝中期这个人口激增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康熙的那个永不加赋,它的实际意义其实并不大。
2025-09-12 20:21:47
2025-09-12 20:19:32
2025-09-12 20:17:16
2025-09-10 22:54:22
2025-09-10 22:52:05
2025-09-10 22:49:49
2025-09-10 22:47:33
2025-09-10 22:45:16
2025-09-10 22:42:59
2025-09-10 22:40:43
2025-09-10 22:38:27
2025-09-10 22:36:10
2025-09-10 22:33:53
2025-09-09 20:34:17
2025-09-09 20:32:01
2025-09-09 20:29:46
2025-09-09 20:27:30
2025-09-09 20:25:14
2025-09-09 20:22:58
2025-09-09 20:20:43